奥尔特曼的“棋”资本的“局”
一场万众瞩目的线上国际象棋比赛终于落下了帷幕。不过和一般的赛事不同,冠亚季军们并不会欢呼胜利,它们甚至无法“意识”到比赛的存在。
参赛的选手都是AI。在这场由谷歌和Kaggle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线上国际象棋比赛中,来自OpenAI的ChatGPT-o3展现出了超凡水平,成功夺得冠军。
这次比赛不仅再次彰显了ChatGPT的实力,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GPT的研发者OpenAI在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DeepMind与谷歌的较量之中取得了一次胜利。
与此同时,OpenAI发布的全新旗舰AI模型GPT-5也在北京时间8月8日正式上线。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称,GPT-5是一次“重大升级”, “与它交流,就像在和任何领域的专家对话”。对于DeepMind和它擅长国际象棋的首席执行官德米斯·哈萨比斯而言,这无疑都是些坏消息。我们有理由相信,DeepMind将会全力以赴地开启和OpenAI的新一轮较量。
就现有的AI产品而言,它们已经在包括象棋在内的各个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但在为人们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AI科技也引发了诸多关乎社会发展和伦理的争议。今天,竞争驱动下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给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而并不是所有的转变都有益于我们的生活。这使得人们开始对现状感到不安,我们困惑于人类自己发明的这项技术如何以如此可怕的速度走到今天这一步,同时为尚不明朗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
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AI的飞速进步离不开商业竞争与资本逻辑。正如美国彭博观点专栏作家帕米·奥尔森在《至高无上:一场颠覆世界的人工智能竞赛》一书中所总结的那样,人工智能研发的进程已经与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深度绑定,在利益驱动的竞赛之下,该行业得以飞速发展。
《至高无上》全景式呈现AI发展史、OpenAI与DeepMind两大AI巨头的崛起与交锋,真实还原了这场改变世界的AI技术革命,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节点(Transformer架构)、投资事件(谷歌6.5亿美元收购DeepMind)与关键人物(如李飞飞、吴恩达)。
本书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用电影蒙太奇式的手法将叙事线索在奥尔特曼和哈萨比斯的人生经历和创业故事之间不断切换,向我们生动展示了AI科技背后的真相:在人工智能的棋盘上,执棋者并非AI本身,亦非心怀宏伟愿景的人类精英,而是精密的、“至高无上”的资本逻辑。
如果你表现得雄心勃勃,总会有人憎恨你。解决办法是,你要与那些权贵显要站到一起,并在你的周围建立支持网络。
萨姆·奥尔特曼与德米斯·哈萨比斯的早期经历就体现出了他们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奥尔特曼从小似乎就有着独特的个性、过人的胆识和帮助他人的强烈使命感。他从“美国在线”网站的线上聊天室里找到了作为同性恋的群体归属感;在学校,他不但“尽可能多地担任领导角色”,还勇于与大环境作斗争,大胆地和教师、校长沟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性少数群体争取权利。
相比奥尔特曼,哈萨比斯则更像一个大众刻板印象中的“技术宅”。他一度痴迷象棋,但在11岁那年的国际象棋锦标赛上的失败让他顿悟:人类应当将他们宝贵的战略思维用在其他地方。他开始专注于开发策略与模拟经营类的游戏,认为在游戏中利用计算机设计出无数鲜活且贴近现实生活的细节,才可以让玩家更好地“扮演上帝”。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最初的创业失败后,两个年轻的创业者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在当时尚且不被看好的人工智能技术。硅谷的打拼生活影响着奥尔特曼,使得他开始畏惧死亡。为了最大限度地阻止意识的消逝,他在筹备诸如枪支和防毒面罩等物资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永远留存人类的意识。他依旧心怀着那种使命感,相信自己将会成为那个集智慧与谨慎于一身的,引导人类走向“人工智能乌托邦”的旗手。
而哈萨比斯则致力于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他对模拟现实的热情不减,而这种热情逐渐转变为破解人类意识谜题的动力。哈萨比斯认为人可以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模拟宇宙来揭示宇宙的运行机制,一旦人工智能拥有了卓越的力量,那么关乎人类存在的那些最深奥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着手打造一家科技公司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因为公司能够有效聚集人才、物资与资金。心怀共同使命的哈萨比斯与沙恩·莱格、穆斯塔法·苏莱曼一同构思出了最初的蓝图,成立了研究公司DeepMind,并试图招揽认同他们的投资人。但很快问题接踵而至,他们远大而高度实验性的目标使得许多投资人望而却步。就在此时,哈萨比斯获得了来自大公司收购者的青睐。但出于对安全的考量,DeepMind最终决定要求收购者必须以建立伦理安全委员会为收购的前提,以防这些逐利的大型企业将人工智能导向一个失控的未来。最终,DeepMind和谷歌达成了协议。
然而谷歌根本不想让新成立的伦理委员会运作下去;它最为关心的只有挽救低迷的股价。哈萨比斯还听到了更糟糕的消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奥尔特曼创立的OpenAI正在迅速崛起。
然而,哈萨比斯对OpenAI了解得越多,他就越愤怒。OpenAI在其网站上列出了7位创始人,而其中5人曾在DeepMind当过几个月的顾问或实习生。哈萨比斯一直对DeepMind的员工毫无保留,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所需的各种策略坦白相告,比如构建自主代理,教人工智能模型玩国际象棋和围棋等游戏。然而,了解所有这些细节的五位科学家创立了一家对手公司。
创立初期的OpenAI遇同样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至关重要的支持者埃隆·马斯克的退出使得奥尔特曼陷入了危急关头。最终,奥尔特曼只得通过对OpenAI的创业原则“进行微调”的方式将他的项目维持下去。
哈萨比斯秉持学者的态度,希望人工智能能够解开一切奥秘,奥尔特曼则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世人。但两人都意识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必须击败其他竞争者,并想办法获得尽可能的资源支持。诸如Transformer等技术越是取得了长足的突破,科技公司就越是需要筹集资源。而为了留住那些心怀使命,不愿抛弃初心的员工,公司就必须利用诸如通用人工智能之类的词汇点燃他们的激情。在这种境地下,他们需要适当地放弃原则。
在DeepMind和OpenAI尝试“推倒部分护栏”时,关乎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逐渐开始浮现于水面。最首要的便是偏见:人工智能公司的管理者多半是白人男性,在没有像样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情况下,他们的偏见被植入到AI的系统之中,谷歌照片算法将黑人识别为大猩猩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宣扬关于人工智能失控的论调恰好是吸引关注和投资的最好方式,而资金将谷歌、微软等逐利的大公司与科技公司深度绑定在一起,使得建立有效的人工智能伦理管控机制难以实现。蒂姆尼特·格布鲁和玛格丽特·米切尔发现了人工智能与刻板印象的问题,并试图向社会发出呼吁,然而她们的声音被科技公司强有力地掩盖起来。
面对AI,人们几乎要产生了它们拥有智慧的错觉。科学家们清楚人工智能所“说的话”其实是大预言模型训练的结果,但许多人仍然坚信在屏幕背后和自己对话的聊天机器人是有灵魂的。结果就是,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公众认知。
一旦开发者利用带有偏见的素材训练没有自主意识的AI,那么这些属于他们(多数情况下是白人男性)的偏见就会更加深入地通过AI这件工具输出、渗透到人群之中。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科技公司缺乏有效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意识到偏见存在的个体想要阻止科技巨头就如同螳臂当车。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开始收集人们的数据,个人资料被用来当作广告销售的分析材料。许多人开始依赖OpenAI研发的ChatGPT工作,这一现象同时引发了社会对失业问题的担忧和对ChatGPT时常胡编乱造的不满。从这些方面看,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似乎与高中时努力消除社会对性少数群体偏见的奥尔特曼的初衷相去甚远,但至少,它的确改变了世界,只不过是以好坏参半的方式。
自当代人对于科技和未来的无限憧憬之中,诞生了诸如奥尔特曼和哈萨比斯这样满怀抱负的精英。科技的进步使得对抗人类思维的必然终结成为可能;奥尔特曼对于永生的渴望,哈萨比斯对于模拟自己的执念,在本质上都是基于这一愿景而产生。他们希望利用技术向生与死这一最根本的二元对立发起挑战,从而彻底改变这个世界。然而,这种宏大的愿景与支持其发展的利益需求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在人工智能这一棋盘上对弈的棋手们越是试图利用资本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就越是深陷于利益纠葛的漩涡。他们秉持着面向未来的原则,在救世使命与理性的驱动下和大众渐行渐远。
本书聚焦OpenAI与DeepMind两大AI巨头的竞争,揭示人工智能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成为少数科技巨头的“权力武器”。全文以奥尔特曼和哈萨比斯的角逐为主线,展现了资本力量(谷歌、微软、特斯拉巨额投资争夺控制权)与伦理困境(偏见渗透、伦理委员会失效、透明度缺失)的复杂博弈。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AI霸主之争,既承诺解决全球性挑战,也暴露了技术被商业利益吞噬的风险。